【如果我拍影片是為了賺大錢,我會這麼幹。】
我通常跟想經營自媒體的客戶或學生說:
「即便我做出一堆高流量的個人內容,
就算是那些被媒體大量轉發的也好,
那些模板也不值得全部參考。」
因為我做的影片,本身缺乏商業設計,
取而代之的是「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」橋段,
也就是:
如果我想賺更多錢,我不會選擇這樣做。
假設是以「時事」作為內容題材,
在商業上的設計,肯定要把握這3個原則:
只轉述、不論述;
只分析、不表態;
讓觀眾產生共鳴,而不是有所啟發。
原因很簡單,
多數人看名為「時事評論」的內容,
期待的並不是為求「看見多元觀點」,
而是「找到同溫層」,
也就是單純的,想聽別人講出他想講的話,
鞏固他內心某個觀點的位置。
清楚了這個現象,你就不難理解,
為何「不論述、不表態」,
是為了賺錢而經營自媒體的人的聖旨。
因為但凡惹怒爭議事件的其中一造,
或論點稍稍與他人相左,
都意味著增加了一點引發爭端的風險,
也就意味著有可能因此丟了一個商業機會。
剛才的課堂結束前,我跟同學說:
「有誰會在你精心想了一個影片主題,
拿著這個主題,詢問他好不好的時候,
會跟你說『甲賽,這不會有流量』,
大概就只有我吧。」
當然,這些話是開玩笑的,
但我本身就是個難以隱藏真實情緒的人,
爽和不爽,支持和不支持,全部寫在臉上,
這在商業上確實容易吃虧,
反正我做影片的目的也不是為了賺錢,
所以我可以任性的這麼做。
若你做的內容是想討好所有人,
故意客觀、抽離人性,肯定是必要的,
這樣才能避免流失某包受眾,
即便人本就不是客觀的生物。
若為商業目的而經營自媒體
你在鏡頭前面,要有辦法成為這種人:
走在路上遇到陌生人無故打你一巴掌,
你不僅要能不還手、不喘氣,
還要能原地分析:
「他為什麼要打我一巴掌?」
這樣的內容設計,
能迎來公正、客觀、理性的美名,
你說不香嗎?
昨天在接受 Yale Chen 陳頁真 訪談時,Yale問到:
「你認為經營自媒體,需要什麼人格特質?」
我的回答是:
與其關注自己符不符合某種人格特質,
不如先搞清楚為什麼要經營,
若你經營的目的,是希望替這個社會帶來點什麼,
那麼你要做的,不是符合市場需求、尋求認同,
你的價值,僅僅是在他們腦海中掀起漣漪,
哪怕網友留著長篇大論,否定你的論點,
都意味著民眾開始願意「討論」。
感謝 漢斯的數位觀察筆記 ,
隻字片語聊天後給我的深省。
-
Youtube(未來影片都會上傳到這)
👉🏻https://pse.is/Q59D2
Instagram(個人生活)
👉🏻https://www.instagram.com/wuchingkai
-
【Final Cut Pro剪輯軟體】
➡️ https://hahow.in/cr/jingwustudio
【影片製作必學6堂課】
➡️ https://hahow.in/cr/jingwuclass
【關於合作】
講座課程、影像製作、產品業配、行銷顧問。
Mail / th845120@gmail.com
*
武敬凱 Jing Wu
一年受邀開設破百場講座、課程,
目前於數家公司擔任內容行銷顧問,
偶爾接影像製作案。